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吳瑤)品牌商與核心經銷商既相互成就也互為掣肘。一代鞋王達芙妮曾強勢削減經銷商,導致經銷商造反,近五年虧損40億港元,關店超6000家,最終被迫退出實體零售市場。實踐表明,品牌商與經銷商如何共建“和而不同”動態能力應對市場挑戰是一個實踐難題。理論上,“和而不同”是經典的中國管理哲學思想,動態能力是經典的西方主流管理理論,如何結合二者,將中國管理哲學思想國際化,將國際主流管理理論中國化,亦屬于前沿課題。
對此,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吳瑤副研究員、夏正豪博士生、胡楊頌博士生、謝康教授與王茜教授合作撰寫的論文《基于數字化技術共建“和而不同”動態能力——2011-2020年索菲亞與經銷商的縱向案例研究》于2022年1月在管理學中文頂級期刊《管理世界》發表。
該研究通過對2011-2020年索菲亞與經銷商的縱向案例研究,探討不同環境動態程度下組織間管理認知如何影響跨組織雙元動態能力構建的問題:當組織間管理認知一致時(“和”),合作雙方如何利用彼此異質性資源(“不同”),以高效創新?當組織間管理認知不一致時(“不和”),合作雙方如何求同(“和”)、存異(“不同”),以應對沖突?
研究發現,組織間管理認知一致與不一致影響從跨組織異質資源到跨組織雙元動態能力的構建機制。當合作雙方管理認知相對一致,傾向于通過融合異質性資源促進合作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形成基于松散耦合的創新強化機制;當合作雙方管理認知出現不一致,會通過數字化技術抑制沖突來促進組織間管理認知的一致,以權力聚合實現跨組織合作治理。跨組織雙元動態能力體現在合作組織既能夠以合作創新能力應對適度變化環境,也能夠以協同變革能力應對高度動蕩環境。據此,進一步提出跨組織動態能力是“和而不同”管理哲學觀的一種具體體現。
該研究從三個方面推進現有研究:首先,提出基于數字化技術的跨組織雙元動態能力模型,擴展了組織間管理認知與跨組織雙元動態能力的關系研究而形成理論創新;第二,揭示了數字化技術分別在組織間管理認知的一致或不一致條件下實現跨組織異質性資源有效整合的具體機制;第三,將“和而不同”管理哲學觀融入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推動中國哲學思想與前沿管理理論研究相結合。
近10年來,謝康團隊對企業數字化戰略轉型,研發、供應鏈、制造、營銷、技術和能力轉型開展了系列案例研究。該研究通過聚焦渠道轉型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系列案例研究再添新成果。
論文鏈接: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GLSJ202201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