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 近日,嶺南學院郭凱明教授以獨立作者在《中國社會科學》2025年第4期發表論文《從生產網絡變遷看中國產業結構轉型》。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與改革發展的典型特征之一,也將在新發展階段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內在動力與基本支撐,準確把握其經濟動因和演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經濟學主流理論,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根本性因素,其核心經濟機制是技術進步及其推動的要素結構變化在供給側通過改變價格推動了產業替代,在需求側通過提高收入拉動了消費轉型。這對解釋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具有借鑒意義,但卻忽略了生產網絡變遷對于全面準確評估技術進步作用的重要影響,將其直接應用于經歷著生產網絡變遷的中國經濟存在一定局限性。
論文在生產網絡變遷內生于技術進步的視角下,通過構建宏觀經濟結構轉型框架,重新評估了1995—2022年技術進步對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論文發現:第二產業中性技術進步顯著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變遷;第二產業中性技術進步和第三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影響分別主要源于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通過加快要素結構轉變,產業中性技術進步對沖了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影響,使勞動收入份額發生U型轉變;第二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或將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主導因素;使用生產網絡不變遷或沒有生產網絡的研究框架量化技術進步作用會產生偏誤。隨著新一代通用目的技術接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應著力發揮生產網絡傳播效應和提高勞動就業匹配程度。
論文鏈接: